亲历小米渠道:没有最完美,只有最优解

懂懂笔记2021-06-26

“商愿不愿意做小米,是由小米能否给他们带来效益决定的。”小米副总裁尚进说道。他所指的“商”,是渠道合作伙伴。

作为一个从互联网起家的手机厂商,小米从2016年开始“下沉”。线下渠道的拓展,经历了四年多的摸索和试错,2020年11月份又以新的模式开始加速渗透。对于小米在线下渠道上的尝试,懂懂一直长期关注。

2017年11月,小米深圳线下旗舰店落成时,懂懂曾写过一篇《小米全球首家旗舰店落地幕后》,记录了当时小米对于渠道的思考。今年4月份再次撰写《小米线下渠道:错过了什么,悟出了什么,再造了什么?》,复盘了小米这五年来渠道建设的发展,以及从去年11月开始推行的全新渠道商业模型。

前不久,懂懂又在线下走访了部分尚进提到的“商”,深入了解这些渠道合作伙伴当下对小米的心态和考量。今天,懂懂就聊一聊这次走访的感受。

在商言商,渠道“逐利”

先讲几个“商”的故事。

吴强(化名)夫妇早年在深圳卖手机,2011年他们带着积蓄回到了老家----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租了一个30平米的门店继续卖手机。巧的是随后几年赶上小米手机在线上最火的一个周期,也让他们看到了商机。

那段时间,小米手机就是市场上的硬通货,“我们把柜台里的十几台手机都下载了小米商城APP,每周二抢购日,我们就动用所有手机一起抢。”对于吴强夫妇而言,抢到(小米)就是赚到,有时候一周能抢两三台,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多抢到一两台。每台加价300-600,最火的小米2系列一台可以加700元。这两年做小米手机的“黄牛”生意,让他们觉得赚钱不那么难了。

再后来小米开始发展线下渠道,其中有一种模式是小米小店,吴强夫妇毫不犹豫地跟进了。但是入场后他们发现,由于小米硬件的利润空间比较薄,做小米小店的时候日子并不好过,以至于中间曾萌生过退意。

转机来自于去年底小米新的渠道政策的推出。吴强夫妇马上申请了夹江县的小米之家资格,统一的管理、统一的设计、统一的配货,让店面看上去更加高大上了。从夫妻店升级为专卖店,他们的生意上了一个大台阶,现在夫妻俩经营着两家小米之家,一个月的营收超过60万元。吴强对现在的状态很满意,同时和媳妇还在商量继续扩大店面的经营。

龙总(化名)是成都市一家大型通讯卖场的老板,在电子一条街上算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嘴边常挂着一个词----在商言商。过去十几年国内手机品牌起起落落,在商言商的他生意却一直做得很稳。

2017年小米开始拓展线下渠道的时候专程找到了龙总,出于礼貌他热情地接待了小米的专员,但是并没有马上展开合作。显然,在他看来那时候小米的利润并不好,还不是进入的好时机。

不争的事实是,线下渠道经历了2016年的波峰后开始下滑,综合性通讯卖场的人流逐渐变少,龙总的卖场在谷底期面临着转型升级。

2020年,他把卖场一进门最好的位置给了小米,小米旗舰店里除了手机还有各种IoT产品,同时他还一口气在四川开了十几个小米之家,成为小米在四川省的重要合作伙伴。“谁会一辈子卖手机呢?”心里的这个声音让他开始愈发重视向IoT拓展的小米,虽然小米还不是卖场里最能赚钱的手机品牌,但却是关系着卖场未来命运和走向的一个标志。他看重小米的原因有三:第一,小米的用户群年轻,这些年轻人都是未来潜在的高端用户;第二,小米的IoT系列产品,能让自己的卖场走出手机单一品类的瓶颈;第三,小米的店面无论是人流还是用户粘性都很好,对整个卖场能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

与龙总不同,利总(化名)是成都一家大型通讯企业的老总,小米2017年到四川来“忽悠”渠道的时候,他果断“上船”,一口气开了11家门店。“我们觉得小米是真正的新零售,跟着雷老板会更有前途。”

虽然小米的利润比较低,但是利总的企业多年来积累下了100多万名会员,还有很多成熟的企业客户,这些资源都让他与小米的合作进展更加顺利。但是,也只能算是顺利,并没有特别大的收益,所以在这11家店之后利总没有再进行大规模的扩张。

2020疫情之下,本来利润就很薄的生意变得更加艰难。随着小米新的渠道政策推出,利总认为这一次的机遇绝不能错过,需要自己押上更大的赌注。从新政推出至今不到一年时间,他已经新开了五十家门店。随着国内疫情的消退,利总看到新开的门店都运行得非常良好,他的信心更足了,目前又有十几家新店正在开业的“路上”……

与这两位做通讯产品起家的老总不同,周总(化名)一直在乐山市经营着一家大型家电卖场,他本人在市里也是一位很有名的民营企业家。早些年家电生意特别好,近几年他的注意力才开始往通讯行业迁移,并在自己的几个家电大卖场里都增加了手机品类。

目前,所有手机品牌中最让他看重的还是小米,第一是因为小米现在的渠道政策好,开店速度快、店面有档次,综合利润率也不错;第二是小米的IoT产品丰富,这使得他的卖场挤进了IoT赛道,市场空间一下子被打开了,“都说小米未来还要做汽车,或许我们也有机会继续跟进呢。”

从成都到乐山这个四线城市,再到夹江这个小小的县城,一圈走下来看到了很多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商”。他们谈到以前市场把小米神化的过程,也谈到前两年做小米线下渠道的艰难,但是现在他们几乎都是同一个状态:已经尝到新模式的甜头,开始拼命加速选址、扩店。

效率,无限逼近电商模式

从2016年下半年启动的小米线下渠道建设,创造了当时店面坪效比的记录,也开创了手机专卖店进驻Mall的新模式。一系列的创新让人眼前一亮,小米之家也曾一度被认为是新零售的典范,并很快扩展到了1000家店面。

但是,除了自营的小米之家,其它的线下渠道发展并不能算是很成功。传统的经销商是层层下发,小米产品的利润空间根本不能支撑起传统的渠道模式。在2017年、2018年跟进的“商”,做得好的只能是小赚,做得不好的则是赔了不少,那几年先后有不少商半途退场。

中国区是小米的大本营,而线下也是小米必须补上的一课。卢伟冰接手中国区之后,曾尝试通过第三方服务商来帮助小米管理区域市场。但是很快就发现,这条路走不通。根本原因在于“效率”二字----小米模式的成功,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效率,只有小米才能把效率做到极致,借他人之手发展线下只会让小米失去效率上的优势。

“在商业史上,所有的竞争都是效率的竞争。”尚进强调,线下渠道未来真正的竞争对手其实是电商,如果线下实体店无法提升效率,迟早都会被电商吃掉,“如果我们要帮助商,就是要帮助他们无限地逼近电商的效率。”

龙总虽然与小米的合作并不算很早,但是他对小米的模式吃得最透。在聊天中,他反复提到小米的效率,“零售的核心一是成本、二是效率。从运营效率来看,小米是最牛逼的。”

效率没有终极解决方案,只有不同条件下的“最优解”----提高效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研发、生产、销售、市场、渠道,每一个环节都要通过重构去提升效率,整体加在一起才形成了最终的极致性价比。

比如缩短链条和砍掉中间环节。这方面小米是以互联网模式落地,在生产与用户之间只有一个电商环节,可以做到效率的最大化。作为无限靠近电商模式的线下渠道,小米在新的渠道策略中打破了原有的层层分销体系,所有门店都是直接与小米公司对接。“只有一层商,跟京东、天猫的合作模式基本一致。”尚进强调。

摘自

《小米线下渠道:错过了什么,悟出了什么,再造了什么?》

大家都知道小米的硬件产品利润率很低,但是小米的资金效率会有一种不同的算法:毛利率低,但周转率高:100万如果投在小米门店上,一年可以运转十几次,所以小米整体的投入回报率要高于其它的品牌。(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再回看一下懂懂上一篇《小米线下渠道:错过了什么,悟出了什么,再造了什么?》)。

小米渠道新政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其数字管理系统----小米“零售通”。在这一次的渠道走访中,每一个“商”都对这套零售通赞不绝口。“我们有十几家店,通过零售通一眼就能看到所有的经营数据,相当于是一个驾驶舱。有这套系统在,我们的管理更加高效,这么多店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与小米的全部对接工作,其它品牌的对接至少要三倍人力。”龙总的这番分析很有代表性。

“零售通”是一整套零售数字化管理系统,所有数据一眼可见,大大提升了整体效率。系统还会根据不同店面的销售情况自动配货,使得每家店的商品周转流转加快,提升了店面的运营效率。在每家线下门店中,店门顶部配备“客流计数器”(非人脸识别),可以说每个线下门店都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总体上看,这个系统的底层逻辑就是把人、货、场全部数字化,实现全国“一盘货”,同时对人、货、场还能进行高效匹配。小米可以对每一个门店的情况进行实时掌控,并且通过智能调配保证最低的库存、最高的效率。

效率高,还来自于小米的赋能。所有的店面都由小米输出统一的设计标准,统一的管理标准,旗舰店小米还会派驻店长,货权在小米,“商”只需交押金就可以启动自己的生意。这些政策,对于“商”而言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资金撬动更多店面,例如周总在乐山市的一个200多平米店面,从装修到试营业只用了20天,这就是一个非常高效的落地过程。

“数字化的效率是最高的,所以我们能通过数字化的迭代,排除数字化的障碍,尽快推动数字化,从而完成效率的一个高度优化。这是小米能够带给商的真正价值。”尚进表示。

以效率为核心,打造全新的数字化零售体系,将电商模式的打法用到线下,在懂懂看来这颇有些降维攻击的意味。

其实,随着新零售的发展,线上线下的界线本就越来越模糊。但是在一些行业,传统渠道庞大、存在历史悠久,利益链条也极为复杂,数字化改造起来非常难,往往需要一个重要契机。比如去年疫情对汽车产业的渠道冲击非常大,4S店和经销商就纷纷转移到线上直播,汽车产业链的渠道也在由此经历一个再造过程。手机渠道这个圈子,以往都是从上而下层层分包的模式,而小米将互联网(电商)逻辑通过数字化手段复制到线下,则是对手机渠道的一次再造。

线下的小米周期

在商言商,是龙总的口头语,其实这也是手机线下渠道商的普遍心态。这个行业的商都知道“三五年一轮回”,手机的头部品牌也在不断更替,渠道自然也要“逐利”,哪个品牌起来就做哪个。

五年前小米开始做线下渠道的时候,很多商都不相信小米,包括一些大商场的物业方也不相信小米。从这一轮走访中也能看出,早期跟进小米线下渠道的商获利并不大,甚至有一批在前两年陆续退出了。

在懂懂看来,这就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在那个时期,无论是小米品牌的线下影响力,还是小米线下渠道的政策,其实都没有做好大面积扩张的准备。而做OPPO、vivo、华为的渠道,商可以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小米开始全面发力高端并且市占率一路上升,“手机 X AIoT”战略铺开,小米大规模发展线下的成熟期到了。

去年小米十周年,雷军提出“技术立业,死磕中国区”。小米全球市场份额在快速上升,已经排在三星苹果之后的第三,高于其它中国品牌。但是在中国区,小米还是干不过线下渠道强悍的OPPO、vivo。因此,线下是小米必须要补齐的短板。

在这一轮走访中,“商”之所以对小米热情如此之高,除了全新的渠道政策具备吸引力,还因为他们清晰地知道“三五年一轮回”的道理,他们都看到了小米的线下周期。

首先,是小米真正从策略上开始向线下倾斜,新品、爆款全力支持线下门店。“爆品和新品优先供应线下门店,这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因为爆款有货就意味着你能很容易就赚到钱,爆款备货越多,赚钱当然越容易。”吴强表示,他们这样的县级店面都可以拿到很充足的货源,更何况城市里的旗舰店。“商”已经明显感觉到小米为了发展线下特意做出的配货平衡,大家都知道现阶段电商渠道成本更低,但为了“商”的发展,小米还是将爆款向线下倾斜,比如Redmi爆款产品K40系列和K30S至尊纪念版,小米官方电商平台之前一直无货,而线下小米之家则货源充足。

小米对线下的支持是多元化的,比如店面搞米粉活动,小米会支持物料、礼品,也会有人员方面的支持。再比如,在线下店面所在的商圈,小米会有大型广告牌的投放等等。“以前小米支持力度很小,现在不一样了。”一位店长对此感触颇深。

其次,小米品牌高端化,给线下创造了更好的基础条件。之前小米手机价格偏低,利润率低,线下没得可赚。近两年小米持续高端化战略已经见到成效,从财报来看小米手机平均售价从900多元上涨到了1200多元。这个数字一般人还感觉不出来,但是在线下走访的时候可以看到,线下的消费者对于小米11、小米11 Ultra、小米MIXFOLD等机型认知度很高,销量很好。不少小米门店的店长也反映,店面里的3000-5000元型号销量最好。夹江县的吴强也表示,他们虽然只是一个小县城,但是年轻消费者买三五千的手机一点儿都不犹豫。

以前大家都以为线下渠道应该是以低端产品为主,但是从小米的实践来看,线下也是高端机的重要出口。今天小米在高端逐步站稳,也是大力发展线下的好时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生态产品。小米是所有手机厂商里最早做IoT的,也是目前为止产品线最丰富的厂商。在2016、2017年的时候,行业里都称小米之家是“杂货铺”,但是今天所有的手机厂商都跟进了“杂货铺模式”,全面发力IoT。

IoT生态打破了产品的边界,让“商”的生命力更加持久。以前的三五年一轮回,可能因为IoT的势能而把这个周期拉长。在他们看来,跟着小米的IoT可以吃到更多产品品类的红利。

小米的产品很容易让消费者“中毒”,用户买了一款之后就会不停地买,十个、八个,然后把所有的电子产品串起来玩。小米的每一个单独产品都不贵,但又很好玩,用户来逛一逛,不知不觉家里就有很多东西都换上小米了。对于“商”而言,这个形式增加了用户粘性、停留时间和复购率,还可以通过新的产品品类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小米打开了他们以前只卖手机的天花板。

从吴强夫妇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他们以前只有一个30多平米的街边店,销售各种杂牌手机,现在他们拥有两个很体面的店铺,在这个店铺里不仅可以卖台灯、蓝牙音箱等周边产品,还有冰箱、彩电、空调等大件,这是他们以前从没有想到过的。

敏锐的“商”,都嗅到了商机,线下的小米周期已经开启。早上船、多开店、占好位,是他们现在的普遍心态。无论是已经开出了50多家店的利总,还是拥有两家门店的吴强夫妇,当下都在急着选址、增店。

【结束语】

线下的小米周期,与之前其它周期不同。第一是变化大,小米给线下渠道带来颠覆性的变化----用电商的模式重构线下渠道;第二是周期长,这个渠道重构目前处于智能手机向IoT过度的产业转折期,IoT会因为生态物种的丰富性而把周期无限拉长。

小米线下渠道的发展,就是一个新商业模式探索、试错、修正和进化的过程。今天很难说小米模式已经完美,这只是当下的最优解。不过,各种类型的“商”都在积极扩店,显然是他们之前开的店已经跑通,尝到了甜头。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3